1、“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独著),《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第52—58页。2、“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独著),《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第70—74页。3、“城市化、城乡差距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假说的实证检验”(独著),《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8卷第4期,第1239—1256页。4、“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独著),《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8期,第81—83页。5、“我国收入差距变化何时能够迎来倒U轨迹的拐点”(独著),《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第43—66页。6、“The Factors that impact income inequality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独著),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Vol.4, No.4.,第617—632页。7、“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估计方案”(第一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第91—96页。8、“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1985—2005”(第一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38—43页。9、“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拐点及其演变趋势”(第一作者),《改革》,2010年第5期,第28—35页。10、“中国旅游业效率评价与投入改进分析”(第一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27—33页。该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第8—15页。11、“中国区域农村人力资本的估算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9期,第165—170页。12、“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基于回归方法的分析”(第一作者),《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2期,第38—43页。13、“深化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第二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55—58页。14、“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第二作者),《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14—23页。15、“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差别的影响”(第二作者),《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38—42页。16、“经济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54—62页。17、“行业特征等因素对居民收入及其分配差别的影响”(第二作者),《中国经济论坛》,2001年第10期,第52—55页。18、“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第二作者),《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卷第3期,第563—574页。19、“中国的城乡差别及其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影响”(第二作者),《南方论丛》,2002年第2期,第26—32页。20、“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第二作者),《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第42—47页。21、“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第二作者),《财经研究》,2006年第5期,第4—18页。22、“中国城乡差距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第二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第14—18页。23、“我国城乡二元反差程度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第二作者),《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4期,第289—293页。24、“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9—25页。25、“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模式:以天津为例—基于2003年天津农村家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第二作者),《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第111—121页。26、“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第二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期,第63—68页。27、“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第二作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第25—30页。28、“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解释:1997—2005” (第二作者),《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第86—95页。29、“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演进趋势与特征(1990~2008)——基于细分行业数据的研究”(第二作者),《改革》,2011年第2期。30、“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第二作者),Journal of Business & Policy Research, 2008, Vol. 4 No. 1.,第116—126页。31、“Trans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第二作者),International Review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Vol. 4, No. 2.,第243—248页。32、“Urbaniz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of China's Total Residents”(第二作者),Journal of Business&Policy Research,2009,Vol.4,No.1.,第98—109页。33、“中国农村二元经济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第三作者),《南方论丛》,2003年第1期,第41—47页。34、“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同因素影响率研究”(第三作者),《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期,第93—95页。35、“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73—80页,该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23—30页。36、“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转变”(第三作者),《人民日报》,2009年4月3日理论版。37、“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本质和特征研究”(第三作者),《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第4—16页。该论文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全文转载,第44—48页。38、“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三作者),《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第26—32页。39、“体制转轨与寻租”(独著),《天津日报》(独著),2004年5月21日,第19版。40、“关注农村低保制度”,《天津日报》(独著),2004年9月24日,第18版。38、41“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打造自主创新型社会”,《天津日报》(独著),2004年9月24日,第20版。42、“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天津日报》(独著),2004年11月19日,第20版。44、“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天津日报》(独著),2005年4月8日,第20版。43、“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天津日报》(独著),2006年8月11日,第18版。44、“农村非农就业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天津日报》(独著),2007年1月26日,第20版。45、“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天津日报》(独著),2007年9月7日,第20版。46、“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策措施”,《天津科技》(第二作者),2004年第1期,第41—43页。4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天津科技》,2003年第5期,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