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津论坛2025平行论坛五“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在我校举办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0-22

10月19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天津论坛2025”平行论坛五,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海冰楼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教授出席并致辞。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Tomoo Marukawa),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信息通讯技术与减灾司经济官员胡超逸,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郭周映(Jooyoung Kwak),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万广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欧阳峣,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丁浩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任琳出席本论坛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演讲。本次平行论坛由盛斌教授和万广华教授共同主持,经济学院师生代表参加。

盛斌在致辞中表示,在南开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由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的“天津论坛2025”在津启幕。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隔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根植于天津的地缘优势与发展潜力,依托南开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及与崔钟贤学术院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全球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下,搭建起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与知名品牌。作为本届“天津论坛”14个平行论坛之一,期待出席“数智时代的全球与区域经济合作”平行论坛的嘉宾,能围绕主题开展交流探讨,在数字和智能领域的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做出贡献。

丸川知雄以“人工智能与面向人工智能的集成电路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5年已接近一万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近四分之一,全国拥有超五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国务院推出“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人工智能与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融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显示中国企业占主导地位,并且应用场景广泛:深圳普及面部识别系统;科大讯飞教育AI可自动评分并提供学习建议;医疗AI辅助诊断已覆盖7.6万家医院;其他领域如翻译、工业检测、自动驾驶、老年护理等均有显著进展。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中国的竞争尤其激烈。尽管美国限制芯片出口,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如华为、中兴)规避限制,持续推动AI发展。

胡超逸以“通过亚太信息高速公路(APIS)促进区域数字合作”为主题,全面梳理了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ESCAP)通过亚太信息高速公路(APIS)倡议促进区域数字合作,弥合亚太地区数字鸿沟。该地区数字经济快速增长,但数字化程度差异显著,部分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领先,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滞后。APIS通过互联互通、数字技术和数据治理三大支柱,推动数字转型,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ESCAP还发布了《亚太数字转型报告》,构建了数字转型指数(DTI)框架,评估各国转型进展。此外,ESCAP开展多个项目,如农村数字连接、互联网交换点等,并支持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制定。区域合作在应对数字挑战、释放创新潜力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郭周映以“人工智能标准的数字贸易与合作”为主题,从‌研究背景、关键问题、区域合作实践‌及未来挑战四个方面展开,以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数字贸易,指出技术(如AI)的跨国性与监管复杂性。分别介绍了《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模块化设计,促进技术标准协调;新加坡与多国协议案例,强调互联互通与数据基础设施合作;东盟推动AI伦理治理,应对生成式AI风险。她指出‌未来的挑战‌在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如量子计算)需全球协作,呼吁发展中国家应更积极参与标准制定,通过国际、区域和国家机制合作,采用透明程序,鼓励行业组织在标准上发挥作用,促进市场竞争,满足市场需求。

万广华以“贸易开放的社会福利效应”为主题,介绍了贸易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双重效应、社会福利综合评估及动态变化。万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使用的关键数据和方法,指出政策方面的启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净贡献显著,这支持了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以应对“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动荡的双重冲击。

欧阳峣以“亚洲产业格局:从雁行形态到多极雁行形态”为主题,指出亚洲产业格局正从单极向多极转型,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在部分领域已成为领头羊。研究团队分析了2007-2022年亚洲国际贸易数据,发现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多个战略产业中分别占有优势,其中中国在58个战略产业中排名第一、日本在科技领域领先、韩国在基础产品和信息通信行业有优势。他指出为构建亚洲产业链提供统一大市场,积极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促进亚洲国家的中间品贸易,依托“多极雁行产业格局”,合理布局亚洲产业链环节,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亚洲经济合作的互利共赢。

丁纯以“数智时代的中欧经贸竞合”为主题,介绍了中欧经贸现状与格局,中国对欧投资以及欧洲对华‌投资趋势,存在的制度性竞争、政策转向、美欧协同,以及在机制建设和产业联动方面的合作实践。欧洲通过“芯片法案”“量子战略”等技术主权政策加速追赶,但中国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未来合作需平衡经济安全与商业利益,积极应对挑战。

丁浩员以“贸易战中的数字保障措施:评估中国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对跨国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为主题,探讨了贸易冲突对跨国供应链的影响,聚焦数字防御与跨境电商产业政策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美贸易冲突导致供应链断裂与重塑,企业面临维系成本与转移成本的双重压力。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政策能增强供应链韧性,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贸易壁垒影响。该研究贡献在于揭示了数字技术在贸易冲突中的缓冲作用,为亚洲产业链布局提供政策参考。

任琳以“数智时代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为主题,重点分析了两大“陷阱”。金德伯格陷阱源于国际体系缺乏领导国导致治理失败,研究显示创始国或经济强国退出可能延长国际组织存续,而新兴经济体如中国通过亚投行等平台提供公共产品,区域机构如亚太经合组织在数字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避免陷阱。马尔萨斯陷阱探讨技术双刃剑效应:AI虽提升生产力,但可能加剧失业与数字鸿沟,如麦肯锡预测15%-30%岗位将会被替代,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其会有性别差异影响。她指出技术治理需以人为中心,应对规则碎片化挑战,强调全球合作与伦理框架构建,发挥和扩大AI等新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

各位嘉宾发言后,与在座的各位师生围绕主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通讯员:田腾骧、苑涛

编辑:徐牧谣、田腾骧

审核:何志慧、孙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