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曼琦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空间、功能、产业的协同升级。我国城市发展正经历双重变革,城镇化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数据作为数字时代新生产要素重塑城市运行逻辑,城市更新实践呼唤科学指引。城市科学作为揭示城市发展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交叉学科,亟须与时俱进,为城市更新提供系统性、前瞻性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方法。
数字时代重塑城市发展的逻辑
数字时代加速演进,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正全方位、深层次渗透至城市发展的各领域,重塑发展的底层逻辑。一是生产组织模式的网络化协同。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型核心生产要素,算力与算法构筑城市运行新底座。企业依托数字平台打破地域边界,通过云端实现研发、生产、流通全链条协同,柔性制造、定制化服务日益普及。城市竞争力不再仅依赖土地和区位,更取决于其在数字网络中的连接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生活服务需求的智能化响应。移动支付、智慧医疗、即时配送等场景的广泛应用,居民需求从“基础可达”转向“精准便捷、个性体验”。城市生活空间拓展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复合网络,虚拟社群、数字消费已成为日常。三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动态化联动。“城市大脑”整合多源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治理模式扁平化、数据化,跨部门协同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科学亟须实现系统性理论转向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必须加快理论与方法的革新,以回应城市发展对精准认知、智能决策、动态适应的新要求。一是研究对象从“实体空间”向“虚实融合系统”的拓展。信息网络、平台经济、虚拟服务等已成为影响城市运行的重要变量。城市科学需将数字基础设施、在线行为、平台生态等纳入研究范畴,探究虚拟空间如何重塑产业布局、改变居住选择,构建“物理—数字”融合的城市认知体系。二是研究方法从“静态经验分析”向“数据驱动的动态模拟”升级。手机信令、交通刷卡、环境监测等多维实时数据,结合机器学习与城市模拟仿真等前沿方法,为全样本、高精度的城市感知提供可能。城市科学研究需通过精准识别公共服务需求缺口、交通拥堵成因,模拟预判优化效果,为规划、治理和更新提供前瞻性决策依据。三是理论框架从“单一学科视角”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城市是多系统高度耦合的复杂体。唯有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复杂系统理论与人文社科深度交叉融合,构建综合集成的研究范式,才能全面提升对城市系统演化机理的整体把握能力。
以城市科学赋能高质量城市更新实践
进入存量提质时代,城市更新已升维为集空间再生、功能升级、文化传承、数字赋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城市科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将为其提供更科学、精准、系统的认知基础与实践场所。一是为更新的虚实空间协同提供认知框架。无论是老旧小区的智慧化改造,还是历史街区的数字化活化,都需要统筹实体空间改造与数字功能植入。城市科学通过研究数字技术对居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厘清“何时建”“建什么”“如何用”的适配逻辑,避免“重建设、轻运营”“有平台、无服务”的数字形式主义,确保智慧化真正惠民。二是为更新的精准施策提供方法支撑。城市科学向数据驱动的动态分析转型,通过居民出行热力图找到公交盲区,挖掘消费数据判断社区商业活力不足的根源,预测人口结构变化以提前布局托育、养老设施。城市科学借助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建模,助力从“凭经验决策”到“用数据说话”,使更新项目决策更具针对性。三是为更新的系统协同筑牢理论根基。城市更新涉及多领域、多元主体,需统筹效率与公平、保护与发展。数字时代城市科学通过多学科交叉,揭示各子系统协同演化机理与优化路径,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为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9/22/content_143092_2651153.htm
来源: 天津日报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2025年9月22日08版
编辑:徐牧谣、田腾骧
审核:何志慧、孙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