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晓欣: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效率评价的核心标准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2-06


 当代货币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一切定价、价值评估、风险评测、资产处置等活动,它们不仅执行着货币职能,还不断发展和深化通过资金配置资源和配置风险的新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所以,金融作为一种标准与原则应存在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应为公共利益服务。二是坚持金融政策的正确取向。金融源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基本目的是服务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以,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作为价值标准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重要功能和基本准则。

 

金融背离实体经济仅创造虚拟财富

 

关于虚拟经济一词有多重翻译:第一,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的证券、期货、期权等各种活动;第二,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第三,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其中,Fictitious Economy的内涵,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概念一脉相承,揭示了虚拟经济的内涵和本质。Virtual EconomyVis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兴经济活动,反映社会分工深入、产业分类细化、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变化下的实际商品与服务呈现的不同形式,这些新兴经济活动被视为实体经济的范畴,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和哈耶克都使用“虚拟资本的概念来概括股票的性质,用以区别实际生产产品的资本与其股权代表的不同,也都认可股权定价是收入流的资本化。西方主流经济学也特别强调真实投资与金融投资的区別,认为只有当储蓄转化为投资时,促使固定资本形成才能成为实际投资,而购买债券、股票等的金融投资,依然属于储蓄的范畴。这里西方经济学家将股票、金融投资与实际经济活动进行区分是必要的,而对应实际虛拟一词应是最恰当的表述。依据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凡是能容纳泡沫、容纳投机的领域均属于虚拟经济需要研究的范畴,而金融是常态化的投机活动领域,由此成为虚拟经济研究的主要领域。虽然金融活动不都是虚拟经济,但通常具有较多虚拟经济的成分。

社会心理因素是虚拟经济运行最具影响力的特征。虽然股票和债券等资产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预期等心理因素容易形成社会心理和从众心理,从而形成货币数量支撑的群体行为。心理预期能够直接创造收益,而其唯一条件是购买者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来实现被炒标的物的“价值。因此,金融可以通过创新技术、重复交易、货币增发、资产价格膨胀、庞氏债务等手段创造货币收入,但这种背离实体经济的自行增殖仅仅是表面价值增殖,其空转行为获得的财富是虚拟的。另外,由于在定价机制、运行约束条件、创新驱动、生产周期和货币交易速度的不同,虚拟经济可以快速获利,且收益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如果金融创新同科技创新一样,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其中包含的诸多中介、空转的经济活动,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得来的中间收益,相互交易产生的中介费都会记入个人收入进而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导致GDP无法真实体现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且存在金融风险隐患。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在于倡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守正创新。金融体系包括银行系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资金通过这些市场流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通过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成产业资本的价值增殖,就是实体经济循环的整体过程。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作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与主要表现,实体经济发展是保证社会财富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所以,实体经济是金融的运行基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由于具有脱离实体经济自行增殖的内在逻辑,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使大量社会资金滞留于金融市场自我循环(空转),而不进入以实际生产活动为主的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体循环不畅,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当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时,虚拟经济增殖的逻辑是不需要投入生产过程,只需停留在资本市场或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实现自行循环、自行增殖,进而获得收入、差价,由此获得表面的价值增殖,其收益则是对产业资本利润的瓜分。可见,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资本自行增殖更快获得收益,而实体经济的收益要经过整个生产环节,所以资本更倾向于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同时,大量资本绕过产业资本采取虚拟资本的形式从事杠杆交易和投机活动,促使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债务规模高企,不断积聚金融风险,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因此,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在于倡导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非推动“以钱生钱的经济虚拟化,旨在构建既可以高效配置市场资源、又能有效管控金融风险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

 

随着金融职能从投融资为主转变为风险管理为主,盈利最大化不应是金融效率评价的唯一标准。金融为股票、债券及衍生品的投机炒作融资只是追求货币收入,而为以芯片、操作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实业投融资,才能真正体现其融资效率。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国之根本,比金融活动盈利更为重要的是支撑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否则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不过是虚拟价值,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只会加速积累,直至引爆经济金融危机。国际经验已深刻表明,“脱实向虚会导致国家实体经济过度空心化,进而削弱其抗风险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克服经济脱实向虚倾向,重点解决不良资产风险、泡沫风险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厚植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紧迫需要,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但其前提是必须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决遏制脱实向虚,也要遵循金融规律,这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金融效率评价的核心标准。

为此,我们应重新考量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既兼顾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保障其自身发展,又引导金融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监管金融机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实现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完备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夯实安全基础。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