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逄锦聚、龙禹玺: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12-18

内容提要: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经典性阐释,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指南。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极其丰富:从战略目标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从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从文明形态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本文拟在理论界关于现代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其中蕴含的人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如何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阐述。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中,按照一定的方向、遵循一定的原则所形成的实践路径,称为现代化道路。道路决定现代化的前景和命运。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也会不同。

从历史看,以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这几百年历史中,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牺牲环境,对外扩张掠夺别国资源实现现代化等。例如英国,历史上靠武力对外扩张,鼎盛时期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1914年其殖民地面积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11.67倍。再如美国,在其建国后的二百四十多年中,只有十几年没有战争,而这些战争大多是侵略别国和掠夺别国资源的战争,仅二战以后,美国就发动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其原因一是封建制度的落后,二是外敌入侵。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国曾经在科技、农业、经济领域领世界之先,政治、文化、社会制度也都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是落后的。这样的制度局限,加上1840年开始的大规模外敌入侵,便扼杀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上虽然一批志士仁人曾经前赴后继,力图要走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探索,浴血奋斗,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主权独立的新中国,才为走向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开始,就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做出了不懈努力。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就开始探索使中华民族政治独立、经济发展,进而使中国能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1954年我国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其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且在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其后,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现代化的新飞跃。

世界和中国的实践都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选择。不同国家有其特有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条件,基本国情存在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首先立足于中国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面对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当时经济社会的状况,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历史规律,尊重人民选择,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方向决定道路,制度是道路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制度前提。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找到了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在整个经济制度体系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开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让人民从建设改革发展中获得收益,增强满足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西方一些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反差。

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工业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现代化,而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促进工业与农业、乡村与城镇、老产业与新动能协调发展,共同实现现代化。    

五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现代化,而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目标,生态文明是前提,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六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中的对外扩张、殖民道路形成巨大反差。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尊重各国有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其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自由。中国式现代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以他国为壑,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的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和反复比较,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奇迹。“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行,是因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事业的理论基础,在长期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科学理论。在新时代创立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              

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般特征和世界意义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中包含着人类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具有重大世界意义。

第一,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一些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只有一种道路,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就是世界各国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走西方国家对内压榨、对外殖民扩张的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人类发展的诸多难题,向世界昭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现代化道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只能实事求是,立足本国国情,走适合本国的道路,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是走得通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说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国家独立,其道路的选择要坚持独立自主,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本国实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基础上,坚持开放建设现代化,有分析地学习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为己所用,但绝不照抄照搬。    

第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为谁现代化,依靠谁实现现代化,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之一。无论什么经济社会制度,人民终归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对于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可持续,“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是否能够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现代化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目的,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同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保障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合法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眼。创新创造全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的效率。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揭示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共同规律。实践证明,不论什么国家,离开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没有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发展和成功。所以推进现代化,一定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给他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奉行和平发展理念,不崇尚扩张,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而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共赢的发展大旗,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以自身经济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便利与实惠,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世界和平力量的中流砥柱。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全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蕴藏人类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和共同规律,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具有上述世界意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条道路既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又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内在动力。唯物史观在一国起作用,也在世界范围发生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的根本所在。              

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之以恒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国共产党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不动摇,确保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14亿多人口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凝聚社会共识,坚定领导人民成功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作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凝心聚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要长期坚持和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现代化的最高目标。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任何举措,都要加强与人民的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要靠人民戮力同心、奋楫笃行共同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合法权益,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高水平创新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绿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开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把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

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同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生产环节来看,要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生产;从流通环节来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从分配环节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从消费环节来看,持续提升消费层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科技变革,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人类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技革命伴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抉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进一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六是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促进自然生态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速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七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近年来,国家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多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八是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要坚持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政治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社会建设,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注:本文的脚注请查看期刊原文。

来源公众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文章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