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盛斌:探求“包容性经济全球化”新坐标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13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公投之后,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日益加剧。尤其是近两年来,全球贸易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渐入高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

逆全球化思潮既包括左翼也包括右翼。左翼思潮体现出明显的反资本主义、反国际组织、反跨国公司、反美国化等行为特征。右翼思潮鼓吹国家至上、身份认同、反自由贸易、反移民、反建制派。当前,本国优先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滋生与蔓延,揭示出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冲突与社会撕裂。

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与反对主要来自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近年来大多数国家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恶化,尤其是高收入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程度在加剧。由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巨大财富与效率,但同时也引致显著的收益与分配差异。贸易、资本流动、离岸外包、全球价值链等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使资本与劳动、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收入比例逐步拉大,以至于最终触发国内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失衡。二是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对国家安全的担忧。疫情不但对全球流动性与一体化造成冲击,同时也使各国转向重视对全球价值链的风险管理,促使高风险制造业(如防疫物资与设备)的回流,加强国内供应体系与进口替代,提高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以全面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否就此终结呢?纵观历史发展,全球化的基本驱动力是资本的扩张,其发展条件包括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与交通成本的降低,二是各国的开放政策与制度协调合作。应该说,在政策与体制层面的确发生了某些逆转,尤其是美国试图通过单边主义重塑国际秩序,挑战现有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引发贸易摩擦。但总的来说,全球化的市场力量依然存在且强大,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使物理性的一体化与流动性放缓,但数字方式交易在迅速上升,全球化所依赖的技术条件有了进一步提高。所以,尽管“超级全球化”结束了,但全球化并没有终结,世界进入了“慢全球化”时代。

逆全球化思潮的教训以及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呼唤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以市场为导向、基于价值理性的单一模式的全球化,而是以发展为导向、基于工具理性、强调包容与多元、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型全球化。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差异性与发展主权,巩固民族国家的国内治理体系,更多关注包容性、平等性与共享性,强化社会安全网络与安全阀,增强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中国的成功发展经验与“一带一路”倡议为探求新型的“包容性全球化”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源泉,通过维护开放的多边合作体制、深化制度型开放、消除贫困、突破基础设施发展瓶颈、加快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将引领全球化进程进入“新时代”。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