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中央和地方及时出台相关投资、消费政策,推动经济尽快复苏并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在目前经济情势下,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此类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投资政策要实现的目标
为加速经济复苏出台投资政策,归纳起来,其要实现的目标有:其一,增强全社会对国民经济的信心,促使各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良好预期。以此为推力,带动各经济主体发挥市场作用的能力,推动市场机制逐步恢复正常。其二,通过投资特定产业领域,产生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源需求,增加就业岗位并带来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三,通过投资建设扩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带动关联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其四,较大规模地投资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增长动能。
投资政策实施领域之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从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与交通运输、能源及资源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首选领域。一是这些领域的投资建设,短期内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对就业的拉动较大;二是这些领域投资建设所形成的产业能力,可以解决制约许多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基础性条件;三是这些领域是各产业共同的中间需求,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土地征用难等特点,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政策扶持下进行投资较为有效可行。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经济复苏相关政策的重要着力领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依然是其产业发展瓶颈,且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能够承受的区域,可以适当选择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策领域。以传统基础产业作为投资领域,要重点防范的是产能过剩的回弹问题,比如,欠发达地区原本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业,在交通约束条件消除情况下,有可能盲目地扩张产业规模,导致产能过剩之类的新问题。
投资政策实施领域之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未来产业朝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技术方向发展的趋势,理论和实践部门已经把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拓展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无疑具有带动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推进新基建要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其一,新基建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防止盲目投入和过度投入而造成产能过剩。其二,新基建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为未来发展提供新动能。而能够将其产能真正转化为增长动能的是使用企业。所以,其通用标准、建设标准、建设节奏等制定,要真正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真正成为能够迅速起效、并不断激发新增长潜力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能否为未来发展提供不断扩张的动力,关键在于能否使广大经济主体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因此要为企事业机构、个人消费者使用设计好相应的融入方式。新基建,能否为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关键在于能否持续地升级换代,因此,我国的新基建要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全球主要技术标准相对接,要为未来新技术和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预留“接口”。新基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效应是可预期的,但要避免“一哄而上”而过度投入;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可预见的需求;不能盲目超前。
投资政策的实施领域之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中,关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主要包括: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等。完善这些方面的制度是保障国民经济体系稳定运行、持续增长的必要前提。这里所提出的完善,除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政策层面的完善,还要有相应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与之配套,才能真正使这些目标得以实现。
从对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来看,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补短板”的专门投资,也同样能够起到投资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同样能够以投资建设带动关联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当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补短板”,也不是完全区分的,传统基建、“新基建”的发展也可以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能够为医疗卫生、应急管理、储备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更加可行的路径。
因此,完善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的专门投资,应包含以下领域:
其一,各项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研发、通用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共文化普及设施、医疗卫生健康、养老事业等)相关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与完善,关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与完善。
其二,各项社会事业相关的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队伍的系统化专业化培养以及职业化队伍的完善,特别是具有实战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人才队伍与人力资源队伍的养成。不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相关领域专业的组织管理人才与人力资源。
其三,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相结合的各类社会事业系统的完善,如应急管理系统,重要资源的储备与调配系统等。这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其投资建设活动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保障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及其经济活动长期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构建。
此外,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作为投资政策着力领域,还可以为未来强化社会发展作好前期准备,为“十四五规划”强化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社会事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事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各经济主体提供良好而稳定的发展环境与条件,为各阶层、各区域、各群体共享中高收入阶段发展成果提供有力保障,为包容性发展提供效能。同时,从强化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具体目标中,还能够寻求到更多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和产业企业创新路径。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