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心

Nankai Center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

经院首页
[译著]贺京同教授主持翻译的《认知经济学》近期由人大出版社出版!

 

近日,贺京同教授主持翻译的《认知经济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经济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著作,现摘其译者前言以飨读者。
 

《认知经济学》译者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人们对经济问题研究与认识的深化,以及经典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异象”平凡显现,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借鉴亦在不断拓展和加深。其中,尤以发轫于上世纪中后期的“认知转向[1]”使得经济学研究受益匪浅。正是在此背景下,以经典经济理论为基础,融合了认知科学研究手段的认知经济学从以法国为代表欧洲国家中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目前经济学中一个极富活力的研究领域,成为了跨学科研究的成功典范。认知经济学研究目标在于通过考察个体行为,个体间的动态交互及由此导致的群体结果将经济行为主体的认知特征囊括到经济学理论之中,以针对有悖于经典经济理论的异象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预测。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由保罗•布尔吉纳(Paul Bourgine)和让-皮埃尔•纳达尔(Jean-Pierre Nadal)所编著的《认知经济学》正是对近年来认知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及相关实验成果的介绍与总结。本书在反映经济学家、认知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计算机科学家之间长期的联合协作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行为经济学拓展了经典经济学将经济活动参与人(agent)抽象为同质经济人(Homo eonomicus)的片面假定,力图考察具有异质心智特征的经济活动参与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怎样的能动性。换言之,行为经济学试图对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的选择行为进行合理再抽象,并且在抽象的过程中保留了人类行为异质性这一关键心智特征,这亦可被视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其目的在于使所构建的模型能够更为贴近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性,从而使理论的解释和预测与实际更为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行为经济学一直致力于从相关学科领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考查和界定人的异质行为特征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启示。据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对行为经济学进行定义:一方面,从狭义的角度看,行为经济学是指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来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同质经济人假定,从而提高具有异质心智的人参与的经济系统的稀缺资源配置的解释与预测力,是经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其二,从广义的角度看,一切有助于恢复人类心智特征于经济系统中的相关学科领域,如神经科学等,都可与经济学相融合并纳入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之内,以实现对真正含人的稀缺资源配置系统进行规范和实证研究。故从广义上讲,认知经济学亦属行为经济学范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认知经济学——跨学科观点》一书收入《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经典译丛》的缘故。但是,较之狭义的行为经济学,或者说经典行为经济学,认知经济学亦有其自身独具的范畴及特点。
 

具体地说,认知经济学是一门在经典的以物量资源关系为主体经济系统中,融合刻画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行为的科学理论,即认知科学理论,为经济系统重新赋予了其本不应忽视的另外两个重要维度——经济活动参与人,经济活动参与人间的动态交互及由此导致的群体结果,进而考察参与人认知能力的异质性以及由异质参与人构成的社会网络特性,对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包括个体认知过程和群体认知过程——有悖经典经济理论的异象进行解释与预测的经济学科。但是,与狭义行为经济学直接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恢复参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异质性不同的是,个体行为并非认知经济学的主要兴趣点,且已经被尽可能地简化了,而据此推导出的一些群体现象构成了它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讲,认知经济学理论旨在通过对由简化后的个体经济活动参与人以交互行为(如学习,自适应等)构成的群体所产生的异质性及相关复杂现象的充分重视,拓展经典经济理论将群体行为及其结果视为个体行为线性加总结果的不切合实际的简单假设,进而对与经典经济理论相矛盾的异象进行描述、解释以及预测。

毫无疑问,认知经济学在目前经济学研究中当属前沿领域,本书所选的文献虽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却仍不失其代表性。这样一本由核心文献构成的文集,对研究者开阔视野无疑大有裨益,也势必成为致力于探索经济学跨学科式研究学者的必备之作。然而,论文的翻译要比教科书和著作的翻译难得多,我们虽竭尽所能,也难免未尽其意,现终于把译文呈现在于读者面前,诚请读者能给予批评和建议。


 
贺京同
2013年1月于南开园